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澎湖-海上平台(by-2100411003李宛娟)

海洋牧場(澎湖旅遊新玩法)
牧蠣無限量碳烤 + 體驗釣海鱺釣花枝 + 卡拉ok免費唱 + 海鮮粥吃到飽
海洋牧場原為政府輔導漁民在漁業資源日漸減少的情況下,所轉型的觀光箱網養殖產業。近幾年來,在澎湖縣觀光局及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的規劃下,將箱網養殖結合觀光成為海洋牧場。海洋牧場的活動包含了介紹養殖海鱺魚、趣味釣花枝、吃鮮魚湯及碳烤牡蠣...等項目。


海上牧場是漁民們在海上圍起來飼養海魚的地方,
                              在近年來逐漸發展成提供觀光客體驗釣魚樂趣的景點,
                             由於在澎湖的內海,海流比較穩定,不會因為氣候而影響
                             行程。而在這裡最富盛名的即是:牡蠣養殖和釣海鱺
                                             
出發前搭著船過去囉!!




到了之後有一大堆免費的牡蠣吃到飽喔!!




看我吃這麼多!!


外面還可以體會垂釣的樂趣!


檢視較大的地圖

澎湖-夜釣小管-享受垂釣樂趣(janice li)


澎湖夜釣小管活動,一般多安排二到三小時行程,通常不會有「摃龜」的情形。在當地經營釣小船活動的船長,多半經驗老到,這一趟出去夜釣,遊客完全沒釣到小管,那可是很沒面子的事情,因此,船長無論如何總會想辦法換釣點,務使遊客能有好手氣,好歹釣個幾尾小管上來。


小管通常成群出現,只要船上有人中魚,很快的其他同船遊客也會有釣穫。進入九月中下旬,雖已是釣小管活動尾聲,到澎湖享受垂釣樂趣的遊人還是不少。澎湖經營釣小管活動的船隻,有一般遊艇造型的船隻和平底的半潛艇,前者空間較少,後者空間寬敞,而且換釣點移動更方便。



釣小管和一般釣魚不同,釣鉤上完全不用餌,靠的是外翻如花朵般的魚鉤來鉤住小管。不諳釣技的遊客也不用擔心,船家會在垂釣前示範如何甩出釣竿,放線到一定深度後,再以平均10~30秒的頻率拉動釣線,讓小管自動上鉤。為吸引魚群,船的兩側會放下超亮的集魚燈,包括小管和其他魚類都會聚集在船邊。


小管,即是所謂的「鎖管」,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也有人叫它透抽,不管是切成生魚片或煮成小管麵線,一樣美味。鎖管體型有大有小,通常體型15公分左右者稱小管。


隨著夜晚海風輕吹,坐在微微搖晃的船上享受小管生魚片,只要搭配一點芥末醬油,便能嘗到剛拉起的小管鮮甜美味。不論是釣小管的淡季或旺季,為避免全船一無所獲,船家通常會在船上先準備好小管,以備「摃龜」不時之需。


生鮮的小管,不僅現切成小管生魚片風味絕佳,用來煮小管麵線,一樣教人食指大動。澎湖船家安排的夜釣小管時間,大多在夜晚7時左右,此時正值晚餐時分,遊客怕暈船,大多胡亂吃點東西便上船,沒有因為暈船而吐的遊客,也會因為在海上時間太長而感覺飢餓,此時船上工作人員便會煮小管麵線,讓釣客填飽肚子。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我第一部製作的影片 - 綻放我的人生

終於..  完成第一部影片
看完真的好感動。
覺得一切的努力值得了。

身邊的人都不看好我一個小女生是可以拍出什麼東西...
包括家人甚至男朋友也是..  

但我的努力會讓這些人看見...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澎湖-西嶼燈塔(by-2100411031歐家禎)



西嶼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漁翁島燈塔,為二級古蹟,創建於1778年,經過多次整修,在1824年才有今日的白色圓柱的西洋式外型,是台澎地區最早建造的現代化燈塔。
漁翁島燈塔立於花崗岩台基上,底部直徑約2.5公尺,塔身向上微微內收,塔頂與塔身高度的比例約為1:2。塔內有螺旋鐵板樓梯,上層為圓拱型鑄鐵燈罩及風標。塔身外側離地面6.3公尺高的地方,則有鐵管欄杆圍成的鑄鐵工作平台,塔高11公尺,燈高60.7公尺。

園區內除了燈塔本身和讓遊客更加了解燈塔歷史的文物陳列館之外,另外還有霧砲、霧笛與煙墩這些是用來在海上起大霧或因其他原因使得海面上能見度太低,燈塔的光源無法指引船隻回航時所使用的。

今天我們和組員們走了一趟西嶼燈塔,燈塔的外型是由DAVID M.
HENDERSON所設計,現在仍可以看到在入口處有設計者的英文題字,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純白色的圓柱狀塔樓、西洋式洋樓等,與現在流行的地中海風、希臘風還頗有相似之處。而燈塔旁的洋樓,是以石塊砌築,內分上下兩層,屋頂採低緩四向屋坡作法,屋簷水平線腳突出於入口的小玄關,百葉窗為法式造型,在在顯示出其濃厚的歐式建築風格。漁翁島燈塔設有霧號、三座清朝中葉所設的鐵鑄霧炮,並留存早其使用的煙墩。
在這邊感覺上,有一點希臘愛情海白色房屋的情境,浮現在腦海裡面,站在懸崖上的白色房屋,看這磡藍的海洋!!站在崖邊面對大海,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辛苦走到西嶼,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西嶼燈塔幽靜與海洋的美麗!而且這裡也是一個看西嶼夕陽的一個好地方!
最後在附上一張帥氣班代的仆街照((他真的很厲害到哪都能仆))~~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澎湖-二崁古厝(by-2100411003李宛娟)





澎湖人文景觀豐富,古厝亦屬探訪焦點,除馬公市興仁里的進士第、白沙鄉瓦硐村的張百萬舊宅外,西嶼鄉的二崁村亦留存有一幢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百年古厝,  

二崁古厝屬陳氏家族所有,為五落平房大厝,門楣窗牖及屋簷悉為傳統閩南式樣,且書畫浮雕具備,質樸中猶可見工匠技藝,令人讚佩,是值得一遊的文化聚落。





古厝以當地咾咕石與玄武岩為牆身,支撐屋頂結構,並以彩繪瓷磚、交趾陶、泥塑等裝飾,平房、門窗屋簷,完全閩南古式,為民風淳樸的澎湖與二崁地區增添傳統工藝之美。古色古香、莊嚴樸素,特殊風格的咾咕石古厝群是這的特色,無多的居民,充滿著純樸,寂靜的宅院卻有著村民的濃情,是追古思情的好地方。



二崁村於民國90年經內政部指定成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近年來完成修復的古厝交由「二崁村聚落協進會」充分利用,發展成為且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各項小型展覽館,有常民生活館、潮間帶館、社區博物館、漢藥館、童玩館、褒歌館等。走入二崁,映入眼簾,最吸晴的便是古厝牆上掛滿了當地居民自創的褒歌,內容描述生活點滴或傳頌男女思慕情懷,試著以閩南語唸唸看,保證趣味橫生。餓了走到柑仔店吃「土仁粿」、「金瓜粿」,渴了喝杯道地的杏仁茶,也有消暑的「小滿滿剉冰」。在古色古香的民宅內,聽老阿嬤最原汁原味的褒歌吟唱,或數人即興對唱,一來一往,創意十足,令人拍案叫絕,樂趣無窮。





古蹟歷史沿革:
二崁村民始祖陳延益先生,約於明朝萬曆末年從金門夏興(原名下坑)渡海來澎,先在大池角(現在大池村)登岸後,東遷竹灣龜山腳一帶漁墾,後來子孫繁衍和產業空間拓展,才定居現在的地方,形成一個陳姓的單姓聚落。光緒以後,陳氏子孫陸續前往台灣發展,其中以在中藥店當學徒的人數最多,因勤奮節儉而累積了一些財富,紛紛返鄉整修祖厝,而二崁陳宅即由陳嶺與陳邦兄弟於民國前一年興建,歷時二年完工。







古蹟特色:
二崁陳宅為「兩落八櫸頭」的閩南式大厝型建築,融合閩南建築與二崁居民之特色,雕樑畫棟,甚為精美;據說陳宅建在「牛臍穴」上,由門樓、客廳與內室等外而內的空間配置,符合明朗隱密的生活空間保守規劃與習俗。陳宅正面為三間起,左右兩伸圍成院落;復另增一個院落,並在第三進做一個擴大的軒,各進的長寬高尺寸比一般民宅要大,蓋求其規模擴大之後比例勻稱也。牆身使用之石材,據說來自姑婆嶼質甚堅硬之玄武岩,表面裝飾精美細緻之交趾燒、泥塑則自唐山運來,室內陳設之木製傢俱亦甚講究。設計建造為當時年僅21歲之池東村師傅。陳宅古厝可說是澎湖縣古厝的放大版,不但木刻、石雕、書畫彩繪等一應俱全。





今天我們這組的組員實際走了一趟二崁古厝
這裡保存著許多文化特色,這裡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走入這裡,彷彿走入童年。

(圖:由左至右 班代唐洪翊  是我李宛娟 歐家禎 伍瑄妤)
都二十幾歲的我們....開始一個個變的像小孩子,哈哈哈哈



這條街裡的許多古厝都可以入內參觀喔!
其實這裡大部分都還是有住人的喔
右圖這個就是某戶人家的住處
這裡頭賣著杏仁茶
老闆娘人超好
而且他說我們很漂亮!!哈哈哈哈哈哈我開心了一整天





圖下這是一間(乾阿店)
我們可愛的瑄妤去買了一包花生糖來啃....
                                                圖下這個飛天超人是我~哈哈哈





圖下這位我們一定要慎重介紹一下,雖然PO網誌找資料他都沒幫到忙,但是他可是我們這組裡面最了解澎湖的人喔!他叫顏嘉男,今天也辛苦他了!因為他是攝影兼司機拉!超辛苦的....一路從馬公開了1個小時的路程才到二崁古厝.....謝謝你喔!!攝影師的照片好少= ="""



圖下這是"二崁學堂"
很好玩吧!!!來這裡走一回~拍拍照~感覺很不錯喔!!!








如果你厭倦了都市的繁華,歡迎來此走一回...這裡不用收費免門票!!保證讓你忘了煩惱!!!!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澎湖-通樑古榕(by-2100411038伍瑄妤)

通梁古榕座落在保安宮的廣場上,其樹種為白榕,本身就氣根茂密盤根錯節,所以共有98條氣根因接觸到地面,而變成了支柱根,使榕樹向四方擴展支條枝繁葉茂,加大樹冠,而形成天然的遮陽棚,綠陰覆蓋660平方公尺。


 右邊這棵樹,就是古榕樹的源頭樹根,由這跟樹根一直生長延伸出一大片的樹幹。
 左邊是一進入廟裡的碑文。




班代捐錢3元!!  這3元好小氣喔!


還跟我們說:「重點是要聽這聲音」


我想神明一定會生氣。
 村人於樹旁蓋一奉祀『康府王爺』的『保安宮』,並於保安宮前的主幹立碑,以示對大榕樹的尊敬,以澎湖風沙大、土壤貧瘠的自然條件,一顆能夠長成像通梁古榕般壯碩十分不容易。 
 在榕蔭裡,保安宮提供了石桌椅讓人休息聊天,以消酷熱暑意。古榕旁有一排店家,販賣各式的特產與裝飾品。


由於現在進入淡季,我們到達時只有少數店家有營業而已。








準備下一個目的地摟 ~ 

討論策略!前往下格目的地  
GO      ~~~~~~~

班代很捧場.. 買了一支仙人掌冰 ~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by-2100411038伍瑄妤)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個Halloween。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
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於村落間。


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pub只要到萬聖節這天,都會特別舉辦活動。像今年弗洛伊德就有舉辦活動。特別到此造訪一番。由我和宛娟和嘉男毓仁一同參予。

抓鬼大王左邊跟我合照這位帥哥學長!
這一天可真的玩HI了!